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艺博馆 作品义卖捐赠交易对接平台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双年展
友情链接:GSSP金曦奖国际艺术与设计大赛
蔡国强个人专馆LOGO
"杰出艺术作品收藏"专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展

艺术观点-评论

贝聿铭:建筑是艺术与历史的融合

信息来源:腾讯网     发 布 者:ybg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2-10-24


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,到大卢浮宫,到美秀美术馆,再到苏州博物馆,博物馆美术馆一直是贝聿铭先生建筑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贝老认为博物馆汇集了一切,是文明的符号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,他不断学习,变得博学,为他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融合奠定了基础。

本文来自贝老为《贝聿铭全集》亲自撰写的序言,从中看贝聿铭先生如何理解建筑。

1.jpg

《贝聿铭全集》

建筑是艺术与历史的融合

年轻的时候我在中国,不懂到底什么是建筑,还以为那就是一种工程技术,脑海里完全没有设计的概念。我那时候学的都是物理啊、数学啊,没有学艺术、历史。

后来才明白,建筑其实是属于艺术和历史范畴的东西。

2.png

大卢浮宫

3.jpg

美秀美学院圣堂

在麻省理工学院,我学的是工程学。在那里,威廉·爱默生(William Emerson)第一次让我思考了建筑的问题。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有一些联合项目,所以在沃尔特·格罗皮乌斯(Walter Gropius)加入哈佛之前,我已经接触了哈佛。

那时候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风格(Beaux-Arts),所以当格罗皮乌斯和马塞尔·布劳耶(Marcel Breuer)去了哈佛,我立刻产生了兴趣,决定去那里读研究生。

4.jpg

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

在哈佛读研的最后一年,我在格罗皮乌斯教的班级学习。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课题。我对他说我想做点关于中国的项目,因为我认为建筑和历史紧密相连。他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,只是简单地回应道:“很好,你来证明一下吧。”

我决定为上海设计一座博物馆。

那时候,中国所有的博物馆都被建成了新古典主义风格。在我看来,柱廊和三角山墙的艺术风格都是错的,因为中国文物往往比较小。我了解中国艺术,因为我的家族一直热衷于收藏中国古董。我认为博物馆的设计风格应该顺应其藏品的风格,格罗皮乌斯完全同意。1946年,我在哈佛设计的这个建筑和苏州博物馆颇有相似的地方,只不过它早了60年。

5.jpg

苏州博物馆

1948年, 当 威 廉· 泽 肯 多 夫(William Zeckendorf)决 定 为 韦 伯 奈 普 公 司(Webb & Knapp)创立一个建筑部门的时候,我正在哈佛教书。

他让菲利普·约翰逊(Philip Johnson)列一个建筑师的名单,名单里有我。于是,我就去纽约工作了。

我们到处看地,我也开始了解房地产业。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除了宏伟的想法,什么也没建成。直到建造基普斯湾大厦才开启了我的建筑生涯,也给了我信心。

那段时间我崇拜密斯·凡·德·罗(Mies van der Rohe)。我胸怀大志,别看是初出茅庐,但是我想超越密斯。他喜欢把墙体遮蔽起来的方案,通常是在一个框架中间饰以玻璃和金属。

我说,想象一下把墙体本身当作立面装饰,完全可以一步到位而不是分成两步。这就是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泽肯多夫的低成本房子的灵感来源。

6.jpg

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节

我为威廉·泽肯多夫工作了十年,虽然没建几座房子,但是我和我组建的团队所做的工作,是做大规模的城市规划,这给我们提供了当时其他的年轻建筑师所没有的视野。

在基普斯湾项目之后,我开始感受到低成本建筑的局限性,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。

第一个机会来自丹佛。国家大气研究中心(NCAR)的沃尔特·奥尔·罗伯茨博士(Dr. Walter Orr Roberts)邀请我在一块台地上建一个研究中心。我欣然接受邀请。

大气研究中心项目给了我机会,第一次让我能够把建筑当作艺术来做。

7.jpg

国家大气研究中心

继罗伯茨博士之后,我的最重要的机缘是和杰茜·肯尼迪(杰奎琳·肯尼迪的昵称)会面。

那是 1964年,她为肯尼迪图书馆的事面试我。在所有她约见的建筑师里,我可能是最不像能成功得到这个机会的人,但是最终她选择了我。

8.jpg

《纽约时报》,1964年12月14日

9.jpg

约翰·菲茨杰拉德·肯尼迪图书馆

后来有一些项目找到我,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建了肯尼迪图书馆而获得的声望,比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。再后来,就像埃米尔·比亚西尼(Emile Biasini)说的那样,正是因为我设计建造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,我生命中的又一个贵人——弗朗索瓦·密特朗才选中了我来设计大卢浮宫项目。

生命中,你往往需要一些特别有远见的人拉你一把。我很幸运,认识不少这种特殊人物。

我对公共建筑最感兴趣,在我看来,最好的公共建筑项目就是博物馆。博物馆是我的心头之好,因为它汇集了一切。卢浮宫是一个建筑,但是远远不止于此,它更是文明的符号。

建博物馆的时候,我变得博学。如果我不深入了解那些东西,就没法设计。从我在哈佛师从格罗皮乌斯设计的第一个项目,到我最近的工作,博物馆一直是最好的主题,它提醒我们,艺术、历史和建筑其实是合而为一的。

扫一扫 关注我们!

邮箱:3579963013@qq.com

电话:021-6806 9669

地址:上海市沪南路2583号 阳光大厦405室

邮编:201315

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(@)2010-2022 沪ICP备2022001293号